首页 自媒体资讯 陆河:水唇石下坝船形古寨写传奇

陆河:水唇石下坝船形古寨写传奇

陆河:水唇石下坝船形古寨写传奇

近日,记者走访了荣膺广东省第四批古村落称号的陆河县水唇镇石下坝村。

石下坝村位于榕江支流吉溪河畔,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它背靠海拔达880米的陆河名山观天嶂,面对平原沃野,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约800人,皆为姓彭。

船形古寨

石下坝村的主要古建筑为恒泰楼,它占地面积达2500平方米,土木瓦结构,系由该村开基始祖彭九成所建,据说前后花了二十余年才完工。

记者在现场看到,恒泰楼整体呈船形,按内外分金兴建,花岗岩石基、三合土夯筑墙,密桁厚桷土柸瓦面。整体结构为上十一、下十一,主屋为一正门两侧门。正门匾额“恒泰楼”与外大门匾额“迎龙门”为清代大学士彭元奎所题,笔触苍劲有力。正屋四厅对照中间一天井,当地人谓为“四水归堂”。正厅有21个瓦坑共达5.6米宽,据专家考证,按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土木结构的瓦房能做到如此大的跨度实属少见。下堂系两层结构,正屋及左右两横屋共有三井十厅二十六间房。围墙内达230平米的禾坪、横巷及横屋天街用青砖与河卵石铺设,大门、墙体异常坚固。防御性能极好。恒泰楼屋檐梁柱精雕细刻,荡羡着悠远的中原和淳厚的客家民风,墙楣壁画精细艳丽,构图巧妙严谨,栩栩如生。

恒泰楼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它建在一个大坝子上,地势比周围的村寨约低一米。按道理来说,每当山洪爆发时,该楼必定首当其冲。谁料大谬不然,该村的老辈人口口相传:当山洪漫过吉溪河堤时,石下坝村虽然处在洪水的包围中,洪水却不入屋,周边村寨累累受浸甚至导致房屋倒塌,但恒泰楼一直安然无恙。因此当地人传说:恒泰楼就是一条固定的船,洪水来时“水涨船高”,所以洪涝灾害难以殃及。

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恒泰楼的墙体基本完好,只有部分瓦面损坏,于2011年由族人自筹资金按原貌修复。

人才辈出

石下坝村至今仍保存着一块“儒林第一”的牌匾,系广州府为表彰该村开基始祖彭九成之父彭清贤的政绩而特赠的。该村开基以来,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刻苦耐劳的精神,人才辈出:

彭春炜,又名烔光,号紫垣。高等警察学校毕业,民国初年曽任陆丰县县长,为官清正廉明,有声誉。

彭元奎,名树芳,号义山,大学士。秉性谨厚和善,醉心经书,擅长书法,为时人所敬。

彭兆本,军官学校毕业,航空航天部工作,厅级干部。

彭永琴,曽任陆河县副县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系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

此外还有邑痒生彭纶溪、彭元彰;曾任汕尾政协常委的名医彭一心等。该村还考取本、专科大学生一大批,很多人供职政府部门。


民俗美食

石下坝村的民风民俗与陆河其他村寨大同小异。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迎帝(玄天大帝)爷”节。每年正月初六,家家户户自备祭品,奉香拦轿敬拜玄天上帝,然后集中公厅祭拜。祭品中粄塔、饼塔、米程塔琳琅满目,蔚为壮观。今天的“迎帝爷”节在传承和发展中得到升华,村民们巧妙地把祭祀活动和文化娱乐结合起来,增加了牌子鼓、舞龙、舞狮、文艺游行等项目,逐步成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该村还有三种百年传统美食值得称道:“艾茸粄”,俗称“黄花梦”。系由一种当地人称为“黄花梦”(实际上是艾草)的植物与糯米、花生、芝麻等原料加工而成,其味芳香可口,具有健脾胃、清热、解毒、除湿的功效。每年春节前几天各家各户都要做艾茸粄,供自食及馈赠亲友。

“烙面饼”,为该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应节美食。烙面饼工艺看似简单,但非一般人所能,需要多年的磨练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首先要把面粉和水加些许食盐调成糊状,用炭炉火架起一块一尺见方的生锅片,将和好的面糊在锅片上烙成一块块薄薄的面饼。然后包上炒熟的菜料,蘸醋即食,清热开胃,口感很好。

“老蟹面”,为该村每年端午节敬拜祖宗美食。它由糯米粉和水搓成粄坯,做成圆饼状,同时在饼面上放几片老蟹肉(实即大虾),放进锅内翻来覆去煎烤,熟后即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汕尾传媒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sw-cmw.com/portal/article/index/id/1741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陆丰这两个小孩好厉害~火了!

汕尾传媒网

汕尾传媒网(汕尾市孝正传媒有限公司),是汕尾市社区网站,立足汕尾本土,挖掘汕尾本地第一手资讯。集汕尾热点、汕尾资讯、汕尾娱乐、资讯论坛等为一体的网站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报料扫我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