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站原创 寻找耙头山上的故事

寻找耙头山上的故事

寻找耙头山上的故事

作者:戴镜兵

2019年大年初六,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浓郁的年味依旧,然而,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邀约上从外地回乡过年的陈维坚先生和林场的革命后人温景先生一同前往黄羌林场十字岗村委鹤子巢村。

鹤子巢村四面青山环绕,只有一条狭隘的山路通向外面的世界。村子前面有宽阔的田园,村后就是巍巍的耙头山了。耙头山海拨500多米,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涓涓细流从山上流淌下来,一直流进村中的“红军泉”,“红军泉”里蓄着满满的一池清澈见底的山泉水,水底下的鱼儿无忧无虑地戏耍着。“红军泉”旁边就是陈娘仁烈士故居,可惜烈士故居还没有重建起来,否则,村子又有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了。

鹤子巢村风景美,耙头山上有故事。山路虽然崎岖不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路,丛生的杂草树木早就掩盖了原有上山小径。但是,为了找到耙头上的故事,我毅然地换上了陈先生为我准备好的长筒鞋。

陈先生虽然长期在外地工作,但是,自小在山上长大的他,对爬山一点都不觉得苦与累。他一边为我们开路,一边向我们讲了许许多多孩提时代在耙头山上的见闻,他气定神闲,轻车熟路。温景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也是山里的“老熟人”了,爬山对于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然而,我这位欠锻炼的山里人,真有点吃不消。到了半山腰,我只能停下脚步,喘口气再往上攀。

好不容易攀上了耙头山山顶,山顶除了傲立的松树就是杂草,我看不到任何其他值得关注的东西。陈先生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他手脚并用,一边用手扒开杂草,一边用脚踩踏着杂草,不一会,在他的脚下出现了一条几十米长的旧战壕。

战壕宽不过1米,长却有几十米。由于此地并未受到任何的人为破坏,旧战壕的原貌保持得完好。

站在战壕边,向耙头山下眺望,整个黄羌林场的风景尽收眼底,山脚下的弯曲水泥路如一条条盘旋在山间的腰带。山下人的一举一动逃不脱山上人的眼。难怪当年在此地挖战壕,敌人就是到了山脚下,战壕里的人也能从容撤退。

据陈先生说,他的爷爷陈娘仁1923年就参加了农运,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成立了海丰县苏维埃政权后,他爷爷当上了海丰县苏维埃政府的秘书长。

1927年10月下旬,红二师在黄羌朝面山上成立了,为了部队的物资供应,黄羌开设了东西两条物资供应线,东线设在东陇村委坪岭范家祠堂,西线设在石山马屋仓。两条物资供应线都以鹤子巢陈娘仁烈士故居为中转站,再由此处分配好物资,运往朝面山各兵营。为了运输线的安全,故在耙头山上驻守了兵员,日夜坚守着物资中转站及运输线的安全。听完陈先生对战壕的来历和作用,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驻守在此地的勇士们了,他们为了革命,驻守在山顶上,不怕风吹雨淋,不怕流血牺牲,那种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啊!

当我们从山上下来时,鹤子巢村几位革命后人已经在陈先生的家里等候我了。他们纷纷向我叙说着那久远的革命故事,希望我能把前辈们的故事撰写成文流传下去,让革命前辈的故事教育、激励后人,勿忘前辈打江山的艰辛。

耙头山上有故事,今天终于让我了却了一番心愿,看到了想看的旧战壕,听到了不曾听过的好故事,真是不虚此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汕尾传媒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sw-cmw.com/portal/article/index/id/762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抗美援朝纪念日前夕 再谈“志愿军老战士”

汕尾传媒网

汕尾传媒网(汕尾市孝正传媒有限公司),是汕尾市社区网站,立足汕尾本土,挖掘汕尾本地第一手资讯。集汕尾热点、汕尾资讯、汕尾娱乐、资讯论坛等为一体的网站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报料扫我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