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暑期,气温飙升
许多市民都会选择亲水活动消暑
喜欢到野外水域戏水纳凉
溺水等涉险事故逐渐进入高发期
据统计
每年暑期(7月-9月)野泳溺水事故高发
每当发生溺亡事件
都是令人痛心的
为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野泳多发点有的水位很深
有的水面平静水下汹涌
有的水底坑洼岩石难测
贸然去游泳很容易发生意外
全市存在溺水风险“野景点”统计如下
▲点击查看大图
溺水事故大多发生在野外水域
包括江河、水库、水塘、溪流、水潭等
其危险程度往往超出想象
为了您的安全
请一定选择正规的游泳场所
千万不要游“野泳”
以下这些水域要远离!
1.不知水深水浅
不少所谓野泳池都是挖沙的沙坑,看上去平静的水面,踩上去也是平缓的,没走几步突然就进入深水区,再加上水下有暗流,一不留神就会发生安全事故。
2.不知水下有什么
许多野泳地点都是河道或者湖泊,水草之类极其容易缠绕在脚上,而且水下生物情况复杂,如果存在一些对人有害水生动植物就更容易出现危险。
3.不知水质如何
露天水域水质差,细菌多。大多数是由雨水和污水构成的,一旦与人的皮肤或者皮肤上的伤口接触,可能会造成细菌感染或者是寄生虫入侵。
4.水面水下温差大
夏日气温高,河面水温较高,但是稍微往下水温骤降,极容易造成抽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呛水,极容易发生危险。
5.人员稀少,附近没有救助人员
这种野泳池一般都远离市区,或者是僻静之处,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很难寻求帮助,就算成功联系到急救人员,由于地处偏远也很难第一时间赶到。
1.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2.即使是习水性的人,由于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3.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4.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5.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的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
1.尽可能让身体浮在水面上,等着别人施救。
2.如果周围有可以抓、拉、扶的东西,迅速抓住,借力浮出水面。
3.如果没有可以抓的东西,就要靠一定的技巧自行浮起来。
4.换气时,呼气要浅,吸气要深。
5.有人来救援时,一定要听救援者的指挥,不要猛拽救援人员。
抽筋:
1. 腿抽筋:尽快游到岸边或抓住附近的漂浮物;如无法继续游,深吸一口气潜到水下,努力把脚掰直,再努力往外踹,尽量让腿蹬直,用力直到抽筋慢慢缓解。
2. 手指抽筋:马上手握成拳,反复抓握,然后用力张开,直到不再抽筋,可仰面漂在水上。
呛水:
尽量踩水,将头部露出水面,就能减少再度被水呛到。有规律地踩水一段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再采取其他措施。
遇到漩涡:
尽量让自己身体平躺在水面上,然后用最为常用的游泳方式顺着漩涡的方向快速游出去。
被水草等缠住:
1. 不要拼命挣扎、乱踢乱蹬,否则会让水草缠得更紧。
2. 若附近有人应尽早求助,抓住可抓的东西,让身体浮出水面。
3. 若没有,最有效的办法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解开水草。
1. 在岸上通过“叫叫伸抛”法施救。
“叫”: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
“叫”:拨打110、119、120等报警求助;
“伸”: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
“抛”: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帮助其漂浮待援。
2. 如果具备下水救援的条件,救援者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再托起他的身体,让头露出水面,侧游上岸。
再次提醒大家
切勿冒险游野泳
珍惜生命,拒做“孤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