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是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
奔向海陆丰,目及之处,皆是革命的红色历史印记。全市红色革命遗址达517处,居广东省前列。依托星罗棋布的红色文化资源,汕尾这个红色圣地尽显勃勃生机。
拂去岁月尘埃,走进历史现场。追寻周恩来金厢脱险足迹,走入彭湃的峥嵘岁月,感受黄旭华“‘深潜’三十年”的传奇故事,置身彭士禄“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的思想空间……任凭时间之河呼啸而过,我们在这些遗迹遗址、革命先辈、榜样人物面前,找到属于这座城市的荣光,属于永恒的红色基因。
当前,省委赋予汕尾“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 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全新发展定位。汕尾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落地见效的关键时期,尤为需要坚守初心,从红色记忆中涵养最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扬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凝聚最强大的前行动力,开创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即日起,汕尾日报推出“汕尾市20张红色文化名片”专栏,通过定期推送一张红色文化名片,介绍一处红色文化遗址,讲述一个红色故事的形式,回顾革命先辈、榜样人物的党性风范,全面展示红色底蕴。
让我们来一场“追忆初心、感恩奋进”的红色之旅!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位于广东省海丰县城红场路中段,坐北朝南。红宫原为明代学宫。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海丰知县郑源所建,占地面积185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灵星门、拱桥泮池、前殿大成殿(又称“文庙”) 和两厢配殿。两厢配殿现保存许多革命文物。大成殿是红宫主体结构。大成殿重檐歇山顶,据记载屋内置五柱斗式梁架,有瓜柱、插枋、雀替等装饰其上,墙上照大革命时期原样贴有“打倒军阀”“工农兵团结起来”“苏维埃政权万岁”等标语,室内摆着长凳,主席台居上首,上覆红布,按大革命时期的原貌布置。1927年,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同志的领导下,在“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帮助下,海陆丰人民继4月和9月两次武装暴动之后,于10月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政权。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全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成立海丰苏维埃政府,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八项政治纲领。大会场四周和街道都粉刷成红色,会场用红布覆盖墙壁,代表红色政权,因此学宫改称“红宫”。此后,革命政权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资料图
红宫东侧的红场旧址,原为明代“社仓”,清代时称“东仓”,清末倒塌成为草埔,因此当时称该地为“东仓埔”,占地2.2万平方米。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彭湃同志号召在此地兴建红场大门和司令台。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两个大字,两边浮塑“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对联,红场中央设有传声台。1927年12月1日,5万多人参加的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在这里召开。1928年1月初,董朗、颜昌颐等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叶镛、袁裕、徐向前等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在此胜利会师。1986年,彭湃烈士铜像在红场中心安放。红宫、红场及保存的革命文物,犹如一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章,向人们展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激励着后人沿着先烈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1961年国务院颁布“红宫红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