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体资讯 苏少琴|故乡忆,何处渔歌海上起

苏少琴|故乡忆,何处渔歌海上起

苏少琴|故乡忆,何处渔歌海上起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草色青黄,有鸟,有花,有乌龟的海滨小城。

这次回家,重新审视这个城市,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


对这座城市,多了些留恋,少了些陌生。


我在海边吹着海风,听着远处传来的渔歌。就好像时光飞回到了1996年,我端着饭碗,夹着醋溜土豆丝和清蒸海鱼,一家人围坐在餐桌的两边,他们都还没有白头发,我刚刚要上当地的小学。


汕尾,这座曾经归属于汕头的海滨城市,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原来并不觉得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


毕业后开始工作,很多人觉得我像南方人。很惊诧,我明明长了个北方人的样子。后来和熟悉的人坦诚的聊,才知道他们说的是潮汕人做人做事的风格。


这里人重义敢先,潜移默化我也受到了影响。


记得我决定回西安的那年,不过18岁,最后一次站在海边看海。我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叶渔船归来,夕阳的余辉照在海面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帆点点,和曲而歌,是汕尾历史深处的影像,也是很多汕尾人梦中的向往。我在海边的文化馆,采访了已经78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少琴。





采访︱赵帆 李晶

撰稿︱李小兔

推荐人︱苏利民(汕尾渔歌艺术中心主任)


01

◇◆◇

汕尾,一个低调浪漫的城市,它拥有93个岛屿、12个港口和3个海湖。汕尾作为著名渔港,有对歌的习俗,但凡海边长大的人,总会哼上几句,或者听家里人唱过。


夕阳西下,余辉洒满了波光粼粼的海面,茫茫无际空无一人。一位老人,须发皆白,但精神抖擞。她的神情安然自若,满脸是写满了知足的祥和。


我们的采访是在汕尾城区海滨路边一栋5层小楼里,这里总会传出宛转悠扬的歌声。这栋小楼是汕尾市城区文化馆的办公地点,同时也是汕尾渔歌传承基地。



汕尾渔歌艺术中心苏利民主任介绍:“在汕尾,渔民唱渔歌从宋代就开始了,上世纪20年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专门采集过汕尾民歌,编写成书。”汕尾文化馆每周都有3次训练,渔歌业余表演队的70多名成员无一缺席,都坚持风雨无阻的按时练习。


1958年,16岁的苏少琴还是一个小姑娘。她从小就在船上长大,大海就是她的故乡。


海边的风带着夏天的暖意,却依旧吹得猛烈,吹动了延绵的海草,吹晕了飞翔的海鸟,也吹红了海边人的脸。


16岁的苏少琴一定很美。她穿着蓝底碎花滚金边的上衣,黑色的裤子,用渔歌丈量天地的高度。



船桨,划出了水波摇曳,浸润着春天的三角梅暗香浮动。


阿妈在船边撒网,撒出了舞动的彩练。这是苏少琴第一次看到,故乡的美是怎么样的惊心动魄。阿妈牵着小少琴,唱起了自己编的歌谣。


歌里有着对生活的憧憬,也有对小少琴的期望。这歌声,惊起了浪花,惊飞了白鹭,惊醒了海岸边的人们。


这里的人们,打捞起了鱼虾,也打捞了日月星辰,打捞起了汕尾的渔家人的憧憬和希望。


云霭,烟波。渔网飞舞在水天间,舞出一曲休憩的粤东渔歌。


一网撒出渔家乐。

一网撒出故乡美!



这是苏少琴的故乡,这有她深深的眷恋。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代渔歌名师,苏少琴在2011年就被认定为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开心的告诉我,自己唱渔歌唱了整整62年,徒弟已经上百人。


甲板上,渔家女亮出嗓门,悦耳的渔歌如缥缈的夜雾笼在烟波海面。


入夜。渔火。水天一色的朦胧中倒映着灯火点点。闪烁的鱼灯,点亮一水朦胧。


鱼舟的双桨,“咿咿呀呀——”划出一支渔光曲,醉了月亮,醉了星星,醉了海水,醉了静卧船头的小花狗。


每当见夕阳,便知时光去。


02

◇◆◇


中国最古老的诗之一,就是渔歌。渔歌,即汕尾沿海的汉族民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


屈原曾遇见过一渔夫唱渔歌,细细体味,渔歌里面既是生活最朴素的道理,也是关乎时运大义的隐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人间滋味的明暗起落。


上了岸的渔歌,逐渐脱离了过去的风波,但也可以说是把过去带到岸上了。


岸上有土,土可能是散乱的,这些湿漉漉的渔歌淌滴着的咸水,饱含了生机,滋润了凝聚了土和沙——我想象中,汕尾最早的文化就是这样流转浑成的。


我们常说民间、本土,但本土最早追溯到什么时候?可能真的要追溯到渔村时代的汕尾了,真正的本土是最早期的渔民口耳相传下来的东西。


关于汕尾渔歌,苏少琴家里已经传承了五代人,最终任务落在了7岁的增孙女身上。

阿妈在传给小少琴的时候,有很多本土愚渔民的生活片段,都是琐碎的柴米油盐,从中感受到的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都是滋味悠长。


渔歌里有安慰,当然也有苦难,渔民生活苦,渔民里的女性更加如此。


少时,小少琴不过七八岁的样子。台风,船触礁。海上掀起了巨浪,渔民与自然的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傍晚后风浪停了,祖母带着阿妈和她,手拉渔网,边唱边收网。


海上的故事,变成了海上渔歌。有海的地方,就有人类搏击的印记。夜色里,嘹亮的嗓音,与大自然的力量融为一体。


16岁第一次演出,台下几千人,掌声不断。小少琴还不知道,她未来会走向这条路。她只是喜欢,就去做了,无问西东。


其实,很多人都说渔歌都听不明白他们想唱什么,想说什么或者表达什么,但是,汕尾渔歌原本就是从生活的小事上一点一滴的创作出来。


就像彼此的对话一样,七八个字连起来,说出几句便可成章。农村多欢乐,就像汕尾渔歌一样,她的出现就是汕尾人用来舒缓压力的。流传久了,慢慢的很多渔歌也可以表情达义。



这些渔民唱的诗歌不能改变他们弃船登岸的命运,却保存了一代代人的悲喜。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汕尾是苏少琴的故乡,在这座海滨城市的海上耳濡目染的歌声,让她时刻产生念想。


一位热爱自己家乡的温柔的老人,希望把这样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魅力歌声与走过、路过的人们分享。


03

◇◆◇



自古以来,渔民这个角色就很有趣。

姜太公愿者上钩一抬杆钓到了周文王。武林人缘溪行一忘路寻到桃花源。庄子、屈原都和渔民有过对话,一聊天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怀。

渔民于是似在世外,又似在人间。

他们不会如传统高士一样,非要饮朝露、食落英,他们毕竟一身鱼腥。他们又不会像宦海中人一般,偏要违心思以谋道梁,他们尚可自给自足。

张翠山第一次见到殷素素,突然下起雨,殷素素走进船舱,给他扔来一把伞。油纸伞上清丽脱俗的字迹,写得便是这句「斜风细雨不须归」。小妖女的形象顿时雅致逍遥了许多。


苏少琴也是这样的人,她曾是渔民的儿女,又多了些传承人的情怀和趣味。现在的苏少琴,除了渔歌外,还喜欢打打太极拳或者玩玩鼓,一点也不像78岁的老人。


苏少琴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渔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这个领域有着独特的作为和贡献。


当地文化厅规定,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必须自己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且学生在社会上必须取得一定的的成就。因此,拥有五代传承、桃李争妍的苏少琴便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汕尾渔歌的传承人。

一曲民歌,经历了五代之间的传承,饱含着爱与希望。


说起“传承”,苏少琴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


今年17岁的徐家禄是年龄最小的徒弟,他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唱30多首传统渔歌。徐家禄从小就喜欢听渔歌,还跟着电视里的节目自学。一次偶然机会,苏少琴看到徐家禄唱歌的视频,觉得是可造之材,就让他跟着自己学习渔歌。


一到节假日,徐家禄就每天去苏少琴家学两个小时,经常会学超时,如果学的晚了苏少琴就留孩子在家吃饭住宿。苏少琴心疼自己学的太累,但徐家禄给苏少琴说他一点也不觉得累。


“他的音准很好,好好练习,以后肯定有出息。”苏少琴对这个孩子很喜爱,希望他将来可以把“汕尾渔歌”这样的民间艺术传播给更多的人。


时至今日,苏少琴的愿望依然是“把汕尾渔歌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到汕尾渔歌,让这门艺术更加普及,被更多的人喜爱。”


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位纯粹的传承者早日达成心愿。


渔歌介绍:

汕尾渔歌,俗称“瓯船歌”,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广东汕尾各地沿海的汉族民歌,主要流传在瓯船渔民中传唱,其节奏缓和、乐音和谐、旋律优美细腻,是一个具有宝贵的文化艺术价值的音乐矿藏。它清脆委婉,韵味十足。


现当代不少音乐名家所创作的小提琴曲、钢琴曲和歌曲,都曾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在希望的田野上》《军港之夜》《春天的故事》均取材于汕尾民歌。



苏少琴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代渔歌名师

广东省民间文化汕尾渔歌杰出传承人

广东省民间歌王

广东省级渔歌代表性传承人

汕尾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汕尾传媒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sw-cmw.com/portal/article/index/id/2063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第八号台风即将生成, 看看今天“海城”的天气...

汕尾传媒网

汕尾传媒网(汕尾市孝正传媒有限公司),是汕尾市社区网站,立足汕尾本土,挖掘汕尾本地第一手资讯。集汕尾热点、汕尾资讯、汕尾娱乐、资讯论坛等为一体的网站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报料扫我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