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拉丁名意指“无敌的”蚂蚁,原产地南美,以对入侵地生态危害大且难以防治而闻名,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是全国农业、林业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近年来传入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对人和动物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危害入侵地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农业、畜牧、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
红火蚁体长一般3到6毫米,头、胸从桔红色至深红褐色,后腹从褐色至黑褐色。头部近正方形至略呈心形,头顶中间轻微下凹,不具带横纹的纵沟,唇基中齿发达。有三对足和一对触角,腹部末端具有螯刺,可以用来攻击并注入毒液。有大、中、小3型工蚁,较为亮丽的红色外观,比较容易与其他蚂蚁区分开。
红火蚁的巢穴也不同于大部分的国内蚂蚁,成熟的红火蚁巢穴会在草地上鼓起一个很大的土包,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识别特征。
(一)影响人类健康。人被红火蚁蜇伤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随后出现水泡并化脓,少数人会出现头晕、发烧、意识模糊、咽喉水肿等症状,过敏体质者甚至可出现休克和死亡。
(二)影响农林业生产。红火蚁可危害农林植物,其危害方式包括取食种子,降低出苗率;破坏根系、嫩茎、嫩芽,影响植株长势;危害果实,造成畸形、腐坏等。红火蚁还会咬蜇畜禽,造成畜禽体表出现大量脓包,甚至会蜇死幼小畜禽,降低存活率。
(三)破坏公共安全。红火蚁有趋向电磁波和散发热量地方的习性,常把蚁巢筑路灯、交通信号灯箱、程控交换机箱等内部,啃食电线胶皮,易造成电线短路或设施故障。
(四)危害生态系统。红火蚁是杂食性蚁类,攻击性强,对畜禽、其他动物影响很大,降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红火蚁的入侵、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运输。
(一)途径预防
严格控制从红火蚁发生区外运垃圾、土壤、农家肥、草皮、干草、作物秸秆、盆栽植物、带土植物(尤其是苗木)、运土工具、设备等,防止人为携带疫情外传。对发生疫区外调的物品、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及消灭红火蚁处理,防止任何可能带有红火蚁的货物调出疫区,同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并在调运检疫或产地检疫中备好常用防治药剂。
(二)生境防治
控制生境,及时就地清理红火蚁滋生地的垃圾、食物残渣和杂草,减少红火蚁适宜发生危害的环境。
(三)药剂防治
在气温20-32°范围防治效果最佳,每年开展2次全面防治。第一次全面防治在春季红火蚁婚飞前或婚飞高峰期进行(3-5月),第二次全面防治选择在秋季(9-10月)气候条件适宜时进行。推荐药物:茚虫威饵剂、氟蚁腙饵剂、高效氯氰菊酯粉剂等药物。防治措施主要采用“二阶段法”处理,以饵剂诱杀为主,粉剂灭杀为辅。
1.在发现或疑似有红火蚁入侵的区域,针对单个蚁巢或蚁巢密度较小的区域,可以点施灭蚁饵剂,优先选用诱杀型饵剂如茚虫威饵剂、氟蚁腙饵剂等,在距蚁巢10~50cm处点状或环状撒放毒饵,注意不要扰动蚁巢。根据活蚁巢大小和毒饵使用说明确定用量。如果是蚁巢密度较大、分布较广可以普遍施撒诱饵,覆盖所有发生区域。选择天气晴朗的早上9-10点左右投药。
2.诱杀投药后10-14天,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即针对蚁巢独立施药。优先选用高效氯氰菊酯粉剂,施药时先在蚁巢外10-50厘米处环施粉剂,然后再破坏蚁巢,待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药粉均匀撒施在工蚁身上,应至少破坏蚁巢地面大于或等于1/3的部分(蚁丘)。使用量根据蚁巢大小和商品使用说明确定。选择天气晴朗的早上9-10点左右施药。
3.“二阶段法”建议每年处理两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
(一)处理方法
当不幸被红火蚁叮咬后,要保持伤口清洁,做到不抓挠,避免将脓疱弄破,造成伤口的二次感染,记住“冷敷、清洗、不挠、就医”的原则。
1.先用冰块或凉水对蜇伤部位进行冷敷,再用洗手液或肥皂水清洗患部,可以外涂肥皂水或3%-10%的氨水、5%-10%碳酸氢钠溶液。
2.局部红肿、疼痛者,用皮康霜等外敷药膏涂抹伤口,起到镇痛的效果,或给以局部注射2%普鲁卡因,全身加用抗生素以防继而发感染。
3.不抓挠,避免将脓疱弄破,造成伤口的二次感染。
4.有过敏病史或蜇伤后发生剧烈生理反应的,如出现全身性瘙痒、脸红肿胀、呼吸困难、胸痛心闷或其它特殊生理反应时,必须尽快到附近医院就医。
(二)如何避免被红火蚁叮咬
由于入侵红火蚁会保护巢穴,一旦踏到入侵红火蚁蚁巢,入侵红火蚁会倾巢而出攻击敌人,在野外发现蚁巢时,不要去干扰它,在庭院或其他户外区域可以使用含有合成除虫菊酯或其他有效成分的喷雾剂(如拜贡,威灭等),沿墙脚或蚂蚁行走的路线喷洒,在门框或窗框定期喷洒一条防护带,让蚂蚁无法进入室内。
发现红火蚁疫情,应及时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