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丰 【抓好“三六九”奋战“百千万”】梅陇谢厝乡:唤醒民俗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抓好“三六九”奋战“百千万”】梅陇谢厝乡:唤醒民俗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近日,记者在梅陇镇了解到,今年来,梅陇镇谢厝乡村在实施“乡村工匠”助推农房风貌提升中,打造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馆,形塑乡村记忆,激活、传承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谢厝乡民俗文化馆设置在村前一座二层建筑的民房内,馆内展示内容涵盖白字戏、木工工艺、建筑、麒麟狮和首饰工艺等五个方面的传统文化形态,促进传承发展。

梅陇镇谢厝乡村民 谢文聪:


我们谢厝乡借着乡村风貌提升这股东风,打造了一个民俗文化馆,展示我们的传承,希望能够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下去。

传承文化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走进谢厝乡民俗文化馆,墙上摆挂着的戏剧服饰、木秤、狮班“五彩”器具和玻璃橱柜里的戏服、剧本、乐器及各种道具等“老物件”,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尤其是白字戏戏服、剧本更娓娓述说着该村历史。

谢厝乡白字戏剧团老艺人 谢潭枝:


这些服饰其中当时有的是向县白字戏剧团借的,有的是他们送的。当时县白字戏剧团与我村的关系非常友好。

据介绍,大革命时期之前,谢厝乡就有白字戏剧团,新中国成立前夕,该剧团解散,1954年剧团重新创立,涌现出了一批名伶名角。1979年,海丰县白字戏剧团重建后第一次演出就选择在谢厝乡。

谢厝乡白字戏剧团老艺人 谢潭枝:


谢厝乡的白字戏至今有百余年的历史。我当时做文生(角色),在《崔鸣凤》戏剧中扮演崔鸣凤,在《白罗衣》戏剧中扮演徐继祖与苏云这两个角色。我当时有去过县白字戏剧团学习了一段时间,大约去了四至年,回来后就继续参加本村的演出。

家乡文化特色鲜明,时代脉络记忆犹新。面对着这些展陈的老旧戏服,白字戏老名角谢潭枝、谢桂兰戏兴油然而生,一起唱起了《崔鸣凤》戏曲选段。
白字戏《崔鸣凤》选段:泛舟长江,弃了车马雇客船。倚舷暗撒思亲泪,极目难望到乡关。

谢厝乡白字戏剧团老艺人 谢桂兰:


当时我在17至18岁期间,扮演了《崔鸣凤》戏剧中的崔梅枝角色,之后又参演了《三打擂》。当时我们的戏演去过浱洲、甲头、新乡、大嶂、厦港等各地。

除了白字戏之外,木工工艺也是谢厝乡一项较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木工工艺还包括造船、钉秤、油漆、打囊等。其中,钉秤更能展现谢厝乡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谢厝乡就出过几位较有名气的钉秤艺人,当时梅陇地区所用的木秤大多出于谢厝乡。

谢厝乡钉秤工艺传承人 谢江利:


秤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家制作木秤已有三代相传近100年的历史了。秤是买卖衡量一种工具,只要由秤杆、秤盘和秤砣三个部分组成。秤杆材料一般是采用缅甸木,这种木材具有密度高,防腐蚀的特性。我还是要将制秤这种工艺传承下去,弘扬这种传统的工匠精神。

乡村民俗文化馆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村民的情感,是乡村文化的集中体现。谢厝乡民俗文化馆通过展示各种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风情等,让村民了解家乡的过去,增强归属感与自豪感。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一个了解乡村历史文化的窗口,赋能乡村振兴。
融媒记者:谢俊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汕尾传媒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sw-cmw.com/portal/article/index/id/3135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安镇晚稻开镰收割 田间奏响“丰收曲”

汕尾传媒网

汕尾传媒网(汕尾市孝正传媒有限公司),是汕尾市社区网站,立足汕尾本土,挖掘汕尾本地第一手资讯。集汕尾热点、汕尾资讯、汕尾娱乐、资讯论坛等为一体的网站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报料扫我哦

返回顶部